ccsptfp

中信银行债券承销:十载深耕 赋能实体经济一直在路上

十年间,伴随我国经济体量的历史性跃升,作为服务实体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之一,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步入发展黄金期,存量规模扩容至超30万亿元,规模跃居全球前列,成长为仅次于信贷的国内企业融资“第二动脉”。

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,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新工具、开辟了新场景。中信银行作为国内领先的股份制银行,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,多年来深耕细作、积厚成势,将债券承销打造为服务企业“大综合融资”的主支柱之一,取得一系列跨越式发展和标志性成果。

十年破浪前行,汇聚服务实体经济的“大江大河”

中信银行作为最早一批获得信用债承销牌照的商业银行,多年来坚定落实“提高直接融资比重”的金融体系顶层设计,着力发挥债券融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,持续提升布局和服务能力的广度和深度。

十年间,中信银行累计承销债务融资工具超过4万亿元,年承销额由2012年的1600余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超7600亿元,增长超3.7倍,近两年来保持市场领跑地位,精准支持了先进制造、战略新兴、绿色发展、保障安居、能源保供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逐步探索出以“商投并举”模式,服务实体经济的全新业务格局。

十年矢志创新,始终走在服务国家战略前列

中信银行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业务发展全方面和各环节,在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上紧扣时代主题、迈出坚实步伐,创新落地了批量示范项目,创新能力和业务品牌广受市场认可。

金融创新助力科技创新。2014年,中信银行率先落地市场首单创投债,揭开债市“活水”精准灌溉科技创新的大幕。此后,率先贯彻创新驱动战略,在监管机构指导下持续迭代升级服务科技创新工具箱,特别是今年以来抓住科创票据问世的新机遇,将其纳入全行科创领域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,累计已落地25只、约160亿元项目,金额位居市场第一名,在精准助力“科技—产业—金融”高水平循环的新发展道路上,蹚出了新路子,打开了新局面。

坚决贯彻国家双碳战略。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之一,中信银行先后落地了绿色债券发展史上多个第一。特别是2021年以来,充分践行“3060”顶层战略,在碳中和、可持续发展、高碳行业转型几项重磅绿色创新领域先行先试、锐意创新,全部落地全国首批债券示范项目,积极导流债市资金至清洁能源、低碳建筑、工业改造等绿色低碳领域,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取得双赢。

全力助推三农事业发展。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启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,中信银行紧跟党中央部署,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。落实“中央一号文件”精神,牵头发行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票据,募集资金用于规模化、高质量粮源基地建设,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今年以来,继续支持多家农业产业龙头发行批量乡村振兴票据,资金流向现代农业、乡村建设、农民增收等重点方向,累计承销金额突破百亿,保持市场前列。

火线驰援疫情防控战。2020年上半年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中信银行坚决贯彻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决策部署,第一时间建立绿色通道、全员披挂上阵,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,密集为多家“战疫”企业批量发行疫情防控债,其中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浙江等七省(区、市)首单项目,累计实现融资金额超过260亿元,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
积极维护能源安全大局。近两年来,中信银行坚定不移落实“发展要安全”的中央精神。2021年,响应国常会能源保供要求,知难克难、破冰开局,以“承投一体”式服务助推山西能源企业恢复债市融资,并连续发行多单全国首批能源保供债,募集资金用于冬春交替煤炭和电力生产供应;今年9月,再次参与承销国新控股2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,有力彰显国有金融企业使命担当,精准助力“稳经济大盘”。

十年协同奋进,构建债市服务“中信共同体”

十年间,集团协同优势为中信银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注入强大动能。中信银行联合中信证券、中信建投打造“中信联合舰队”,三方紧密联动、高度协同,强大的协同合力多向互促、彼此成就,中信系机构在债务融资工具、公司债、金融债等债券市场重点领域承销量全线领跑同业,形成债市服务“第一方阵”,聚力为企业提供全场景覆盖、全要素整合、全链条延伸的最优债券融资安排。

风雨无阻,行则必至。涓涓细流,终成江海。

值此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,展望下个五到十年,中信银行将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第一使命,在债务资本市场领域精修苦练,着力回答好“三个长期课题”:一是深耕存量,由产品服务走向客户经营。聚焦当前信用债市场高频发行体,一站式提供“表内+表外”、“商行+投行”综合性金融方案,全面服务、精准适配实体企业全资产负债表需求。二是开发增量,助推构建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匹配的债券发行人结构。与经济动能转换同向而行,深挖新动能领域领航企业投融资需求,多管齐下服务客户债市登陆,助力实现债市发行人分布类型丰富、结构优化。三是提升质量,由单环节服务迈向全链条融合。整合金融生态圈力量,为客户提供债务资本“承销+销售+投资+交易”全链条解决方案,在估值管理和做市交易等方面积极探索,更好发挥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,提升“高附加值”金融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。

保粮食丰收 一系列力度空前强农政策相继出台

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。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、冬小麦大面积晚播、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、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,这都给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。为了保丰收,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强农政策相继出台。

 今年,中央首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,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,层层分解落实面积。

 吉林在疫情防控最吃劲,也是春耕最关键的时期,紧急转运30万农民返乡,不误农时应种尽种。

 浙江严格落实粮食主销区也要保面积保产量的要求,夏粮早稻面积比去年增加42万多亩。

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5亿元,继续提高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,先后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,比上年翻了一番。

 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关键时点,中央财政安排70多亿元支持夏粮促壮稳产,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击高温干旱。

 三季度末,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0.3万亿元,同比增速较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。农业保险覆盖常见农作物,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.6万亿元。

在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支持下,今年夏粮面积增加了138万亩,早稻增加31.5万亩,秋粮面积也稳中有增,超过13亿亩,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。

教育部发布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万余项

近日,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,共有866家用人单位发布项目指南23828个。目前已面向全国高校开放申请。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“稳就业”“保就业”决策部署的举措之一,旨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,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、人才供需有效对接。

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面向各类企业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项目指南,组织高校与发布项目指南的用人单位开展对接。用人单位提供项目专项经费和资源支持,通过与高校开展定向人才培养、就业实习等合作,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创新型、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。

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分为定向人才培养培训、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、人力资源提升、重点领域校企合作四类。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(7536项)由用人单位与高校实施长期定向培养或短期就业培训;就业实习基地项目(9008项)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实践实习基地;人力资源提升项目(5872项)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建人才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基地,开展人才交流与课题研究;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项目(1412项)由企业和高校开展联合培养,为大学生定向提供科研机会或就业岗位。

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自2022年4月启动征集以来,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,参与单位和项目数进一步增加。共有1550家用人单位参与项目征集,最终遴选通过866家用人单位,比第一期增加575家;发布项目指南23828项,比第一期增加14788项。项目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(6810项)、商贸服务与生活消费行业(3134项)、科技服务行业(2514项)和装备制造行业(2332项)。

目前,2万余个项目指南已在“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”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发布。用人单位与高校在2022年12月15日前完成高校申报、企业评审、校企签约等工作。

除非特别注明,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: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3.0 License